话说歼-20 - 后记:改变常规战争格局

2023-08-10 15:52:01 来源:观察网

这篇是五年前写的歼-20系列的最后一篇,我重新制作了地图,也修改了少量数据,不过总体看这篇文章到现在还没过时,无需大的修改,只是在文末增加两段新的点评,不过关于歼-20暂时还没有更多可写的了。

【 上海就在最前线 】

仅仅十年前,美国海、空军凭借装备、体系上的巨大优势,还可以在东海、黄海、南海上空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F-22部署至冲绳更是如入无人之境,谁与争锋。


【资料图】

2007年2月,来自兰利第1战斗机联队第27中队的12架F-22,经夏威夷转场飞抵嘉手纳空军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首次亚太前沿部署;在此之前三个月中国官方才正式公布歼-10服役。

今天我们的装备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多种反隐形雷达组网进入现役。中国雷达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YLC-8B能够探测到哪里,东海防空识别区就划到哪里。根据公开资料,YLC-8B有源相控阵雷达对F-22和F-35一类隐形战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超过250公里,不仅能探测到,还能进行航迹跟踪,引导己方战斗机进行拦截,这样的性能已经相当强悍。

还有配套使用、探测距离更远的反隐形雷达,达到500公里,可以覆盖整个防空识别区,但是精度低,只能感知隐形目标的存在而不能精确定位。

如果没有歼-20,这250公里也就是我国国土防空圈的最大有效距离了,F-22以1.6马赫超巡飞越这个距离仅需八分钟 - 上海其实就处在反隐形战场的最前线。

歼-20服役后,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

【 F-22的阿格琉斯之踵 】

上一篇话说歼-20 - [6] 航电系统 (下)文末总结过,歼-20集四代机之大成,兼有F-22的隐身性、空战能力和F-35的先进航电,面对F-22至少不落下风,更有可能技高一筹;对空对地能力三七开的F-35只能规避自保;三代的F-15、F-18、F-16差距更远。美国现役2400多架战斗机中能与歼-20一战的只有F-22了。

而F-22毕竟比歼-20早出现了14年,即使在战术运用、使用经验、后勤保障等方面还保持有较大优势,它也存在三个明显的软肋:

首先是数量。美国空军最初计划装备648架,冷战结束后被国会老爷们狠砍到195架,其中8架是原型机。187架生产型目前已坠毁5架,现役为177架,去除本土防御和欧洲方向,按正常编制驻亚太地区的仅有56架:阿拉斯加艾尔门多夫基地第3联队90、525战斗机中队各18架,夏威夷西卡姆基地第15联队19战斗机中队20架,美国多年来临时部署到亚太地区的F-22从来没超过12架。

32架F-22挤在一起的壮观场面,这一幕发生在2016年10月7日,兰利基地第1联队的F-22为躲避“马太”飓风集体转场到俄亥俄州Rickenbacker基地。这个场面在亚太地区是见不到了。

反观歼-20,目前正处于产量稳定上升的阶段。据说成飞已投产3条歼-20生产线,更有消息说到2019年将建成第4条,每条年产量可达12架,两年就可以生产上百架,在亚太地区对F-22形成数量优势。猛虎架不住群狼,何况歼-20还是更年轻更强壮的猛虎。

第二个软肋是红外探测。上两篇介绍过歼-20装备有完善的EOTS/EODAS类远程对空红外探测设备,而F-22上唯一的红外系统是六个AAR-56 MLDS周视红外告警器,用于来袭导弹告警,而没有红外搜索跟踪能力。

过去面对苏-27/30系列战斗机时,俄制IRST系统还比较原始,作用距离有限,尾部跟踪距离仅十几公里,迎头探测距离更是只有几公里,俄机又没有隐身能力,F-22在红外探测能力上的缺失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今碰到红外探测功能和雷达隐身性能同样强大的歼-20,大家在雷达屏幕上都看不见对方,但F-119发动机喷出的高温尾焰以及F-22超音速巡航产生的气动加热将被歼-20远距离发现,F-22却是两眼一抹黑,这将令它在歼-20面前形同裸奔。

第三就是航程。根据洛马官方的数据,F-22全程亚音速巡航:带两个2270升副油箱时作战半径为1574公里,纯内油时仅1092公里;如果飞行中包含185公里的超音速巡航,这两个数据将分别降至1350公里和830公里。

上图是洛马给出的高威胁环境下三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对比。为了压低老对手波音的数据,F-15E采用了HLLH高低低高飞行剖面,以致带三个副油箱只有926公里。由F-15E发展来的F-15K,波音宣传的作战半径可是达到1800公里。

F-22诞生于冷战末期,预设战场是空域狭小、基地众多的中欧地区,而且美国拥有庞大的空中加油机队,对航程的要求并不太高。

而中国和苏/俄的情况类似,国土范围广袤、空中加油力量薄弱,大航程以执行远程攻势作战是空军梦寐以求的能力。

歼-20凭借巨大的机体空间和优异的气动设计,仅靠内油也拥有15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在外挂四个1700升副油箱后,估计航程可达6000公里,作战半径达到惊人的2500公里,在所有世界现役战斗机中高居第一。歼-20还带有空中加油装置,可以进一步增加航程。

当然这并不代表F-22的设计水平就比歼-20差,只是设计思想和使用环境不同造成的。但和歼-20相比F-22“腿短”是毋庸置疑的,不同构型下作战半径要少38%到45%。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对比(本人拙作,并非官方数据):

以歼-20的巨大航程,只要部署到六个机场就能覆盖整个中国国土,同时把几乎整个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以及其中的主要美国空军基地都纳入到作战半径之内,甚至远达新加坡。

西部三个机场离国境线较近,选取全隐身构型的1500公里半径,东部三个机场到主要目标之间有大片海域,选取带副油箱的2500公里半径。而且东面四个机场都是中国空军王牌部队的本场,还没用到更前沿的众多一线机场,否则覆盖面积更大。

再看F-22,虽然环中国C型包围圈上有众多空军基地,真正具备长期部署F-22能力的机场不过图中标注的5个蓝点(实际只有关岛和嘉手纳)。

韩国的乌山、群山基地也相当完善,但是离山东半岛最近距离仅350公里,F-22一起飞就将受到中国空防系统的严密监视。所以2013年F-22仅仅临时从嘉手纳飞到乌山落个地为韩国站台壮胆,并没有实际部署过。岩国基地主要部署海军陆战队的F-35B和航母舰载机联队。阿富汗巴格拉姆基地的安全性和保障能力不足,轰炸塔利班鸦片工厂的F-22还得从阿联酋起飞,经过多次空中加油长途跋涉实施攻击(2021年仓皇撤出阿富汗后已经不存在了)。

嘉手纳离中国只有640公里,采用F-22全隐身构型的830公里作战半径,其余4个基地采用带副油箱的最大1574公里半径。如果没有空中加油,所有5个基地起飞的F-22都够不到歼-20的主要机场。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在亚太地区这个非理想作战环境面对歼-20的挑战,F-22出现了数量没你多、你看得到我而我看不到你,你打得到我而我打不到你的现象,对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而言这就有点尴尬了。

【 庖丁解牛 】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二战时代单打独斗式的个人技术与勇气比拼,而是体系对抗。歼-20可以依托本土宽广的战略纵深、完备的基地配系、密集覆盖的地面反隐形雷达网、先进的电子战和地空导弹系统,做到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而F-22在广袤的亚太地区前出作战时,无法得到地面支援,所有的指挥控制、情报、电子支援都来自空中;空中加油也需要相对安全的大片空域。加油机和预警机这样无武装的大型慢速目标都必须进入到歼-20的作战半径内才能发挥作用。

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第一、第二岛链,看似锁链重重,但在失去金兰湾、苏比克、克拉克等重要基地,东南亚各国逐渐转向后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第一岛的韩国、日本基地群集中在北端,余下的只有冲绳和新加坡,宫古、石垣这些小岛在战时挨不过第一轮火力覆盖;第二岛链实质上只有关岛一个点。

今天的岛链仅仅是政治地图上象征性的两条线,孤悬海外的支撑点之间距离遥远,纵深窄小。以无厚入有间,歼-20就是庖丁解牛的利刃。

甚至歼-20都不用亲自和F-22动手过招。朱日和阅兵上歼-20与歼-16一起亮相,并不只是为了摆拍。歼-20的隐身性和高度信息化,配合歼-16导弹卡车般的巨大载弹量,是中国空军正在打造的远程进攻组合模式之一。

隐形的歼-20前出作为信息获取节点,采用A射B导的方式引导身后的歼-16发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可以在400公里外从容猎杀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支援飞机。

打垮了F-22的支援体系,再配合东风快递扫荡几个空军基地,F-22就算再强也将难以在第一岛链立足。关岛距冲绳有2300公里之遥,鞭长莫及。

【 优势不再的美国舰载机 】

有人会说岛链上的空军基地是固定跑不了的,可是美国还有强大的航母打击群可以机动部署啊,中国海军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还没能强大到和美国航母抗衡的地步吧。

航母打击群的强大威慑力来自它的舰载机联队,更准确地说来自它的2-4个战斗机中队所提供的制空能力。从FJ系列到F-4,从F-14到F-18E/F,美国舰载战斗机的性能虽然不一定是同代中最强的,但凭借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出色的气动设计,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实战效能,和各国空军交手都不落下风,对其它国家的舰载机更是优势明显。

如今世界第一种四代舰载机F-35C已经在2021年上舰部署,情况却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根据美国海军的规划,F-35C是作为联合战斗攻击机使用的,主职对海对地攻击,连固定机炮都没有。它不是用于替换F-18E/F,而是搭档的关系。

舰队防空、战区空优任务仍然由超级大黄蜂承担,每艘航母携带的数量将减少到两个中队24架。装备F-35C后航母打击群的攻击能力将大幅提高,制空能力却被削弱了1/3到一半。

当F-18E/F对阵歼-20时,具有代差的机动性、隐身性、机载设备全面落后不说,单是1050公里的作战半径就比歼-20少了1/3,将被实力碾压;舰载预警机、F-18伙伴加油机同样会遭到远程压制。

在歼-20高达1500-2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内(也就是第一、第二岛链之间的区域),美国航母打击群将失去制空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它的战斗力;拥有1100公里作战半径的F-35C也无法威胁到中国本土。这一局面直到规划中的下一代F/A-XX舰载战斗机于2030年代服役之前都不会有所改观。

诺格的F/A-XX方案设想图

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出现后,国内媒体经常报道美国航母将被逼退1000公里、1500公里甚至2000公里。但东风这样的中程弹道导弹实战使用的几率是很小的,一旦发射就意味着全面高烈度战争。而使用歼-20威慑、压制航母打击群却是非常灵活、有效的手段。

美国的海空航空兵力虽然庞大,如果没有了F-22和航母编队,空中优势的天平将倒向中国一方。由此歼-20将把中国国土防空圈前推1500公里,除了潜艇以外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地面、空中、海上目标都不再享有绝对安全感。这将大大增强中国的安全纵深,也足以打破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不战而屈人之兵。

【 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

上面讲的只是战术级到战区级的影响。战略层面,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整个常规战争机器,从战略学说到编制体制,从战术训练到装备建设几乎都是围绕它超强的空中优势展开的。

陆军在“空地一体化”的作战理论指导下,逐渐向斯崔克旅这样的轻装战斗队转型,对装甲兵、炮兵、地面防空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中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美国陆军遇到一点阻碍就会呼唤在附近待机的无人机、阿帕奇、A-10、F-16甚至是不远万里飞来的B-52进行狂轰滥炸。

M-1A2坦克、M-109自行火炮和阿帕奇、黑鹰空地协同作战,这些装备都研发自冷战时期,至今还是主力,后继无人

海军同样有“海空一体化”的学说,水面战完全依赖航母打击群的空中力量,反舰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滨海战斗舰、DDG-1000这样科幻而奇葩、与实战需求脱节的昂贵装备也都是在确保制空权的前提下被设计出来的。连反潜、扫雷、货物补给都极大依赖航空兵力。

MH-53E“海龙”重型扫雷直升机拖曳扫雷具进行扫雷作业

陆战队在取消了EFV两栖远征战车后,基本上只依靠鱼鹰倾转旋翼机和众多直升机进行垂直登陆作战了。

陆战队MV-22吊运M-777超轻型155榴弹炮

如果失去了空中优势,哪怕只是局部战场,美军还会打仗吗?这个问题大概美国人自己也答不出,更不愿意去回答。

当然中国绝对不可能依靠歼-20这单一装备就赢得战争。美国的综合军事实力仍然远在中国之上,科技水平、实战经验、管理素质都有不少的差距。但歼-20的出现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空中优势,并预示着中国在军事各个领域的迅速崛起。这就好比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进而对美国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模式,乃至整个国防政策、军事学说、国防工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号称世界第一、第二反潜大国的美国和日本依靠优势航空反潜兵力严密封锁着宫古海峡等中国潜艇前出第一岛链的必经之路。如果这一空域被歼-20肃清干净(夺取了制空权也就等于连带夺取了制海权),中国潜艇几乎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过这些咽喉要道,水下困局将被打破,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将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船大掉头难,美国人得重新学习如何在势均力敌、甚至是装备弱势的情况下应战了,这个过程将是痛苦而代价高昂的。

同样我们自己也得重新学习。新三打三防的口号也喊了十几年了,过去我们没有四代机,“隐形战斗机怎么防”基本上是根据美国的演习资料和自己的经验来设想的,带有一定的土法上马拍脑袋的味道,以至于出现歼-8II利用高空高速压制F-22的说法。

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歼-20来系统地检验各种防隐形机战法的效能,让众多三代机、陆、海军部队切身体验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军事变革,从而带动整个国防体系适应全新的作战模式。

歼-20是2011年1月11日首飞的,2017年3月服役,2021年11月双座型首飞,2023年6月底装备双发涡扇15的最新型号首飞(说实话旅行途中看到这个新闻我并没有特别激动,虽然来之不易但还是属于补课性质的)。12年间南所和成飞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歼-20外观变化很小,但内部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升级,飞行性能、任务能力、作战用途都得到很大拓展,产量也相当可观,从质和量两方面都超越了当年高不可攀的F-22。

随着装备规模的铺开,五大战区不同空域环境都出现了歼-20的身影,无论是同型机/异型机对抗、远程奔袭演练还是空中加油都展开得有声有色,并且承担起一线战备任务,经验的积累在迅速增长;而F-22则在吃力地用响尾蛇在飞行包线末端打高空气球。

歼-20的成长、成熟和相当迅速的规模化装备令中国战术空军第一次站到了世界最前列,今后更多的歼-20衍生型号也会给中国空军带来更新的面貌和能力,为六代机的到来做好准备。

欲先了解更多,可移步公号:温哥华的鱼(ID:van--yu)

关键词:

推荐内容